《人民日报》|传承抗战共同记忆 见证三湘发展新貌
2025-09-07 16:35:40          来源:人民日报 | 编辑:傅莹莹 |          浏览量:213

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走进湖南——

传承抗战共同记忆 见证三湘发展新貌

原载于《人民日报》2025年9月7日第6版

走访抗战史迹,体悟伟大精神;采访高新企业,调研发展新质生产力成效;探访古城苗寨,感受多彩民族风情……前不久,2025年海峡两岸记者湖南行联合采访活动举行。来自两岸及香港的40余名记者和特邀台湾青年自媒体人走进湖南长沙、常德、衡阳、怀化、湘西等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采访团一行沿着湖南抗战的英雄足迹深入参访。

采访团一行登上长沙北郊的影珠山,这里曾是长沙会战的战场,400多名抗战烈士长眠于此。山上,绵延近7公里的战壕遗迹,让人窥见当年鏖战的激烈;山下,长沙县工厂林立、田野丰饶,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新貌。

“再选一次,是否还会去参军抗日?”面对台湾记者的提问,长沙县9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余炳纯的回答掷地有声:“保家卫国,义不容辞!”聆听着余炳纯曲折感人的投笔从戎故事,几位台湾记者不禁潸然泪下。

南岳忠烈祠内镌刻的密密麻麻的烈士姓名,常德博物馆内一件件控诉日军细菌战的铁证,“血”字造型的芷江受降纪念坊……一件件文物,一处处遗迹,唤起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

“纪念馆藏品中,有不少是来自台湾的一手资料。”在怀化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说,不少抗日将领的后人将父辈遗留下来的文物资料捐赠给了纪念馆,“他们说,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共同财富。这种心意让人感动。”

“看完之后,我不相信会有人不受触动。我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荣。”一位台湾记者表示。

在湖南常德桃花源,采访团一行登高远眺,潇湘八景中的“渔村夕照”一览无余。共同的文化根脉,激发出同样的情感共鸣。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触景生情,大家集体背诵起《桃花源记》。一位台湾记者不禁感慨:“这是我心目中的桃花源,课本中的桃花源具象化了。”

“希望两岸能团结一心,共创美好未来”“桃花源,割舍不断的文化血脉,在我们心中延续”……在常德桃花源对台交流展示中心,台湾游客的留言便利贴贴满了一整面墙。常德市台办干部黎军介绍,依托湖南省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桃花源打造了“两岸一家亲·筑梦桃花源”常台青年大学生交流、两岸教师《桃花源记》教学研讨等对台交流品牌活动。

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抗战文化,湖南还有蓬勃的流行文化。

采访团一行走进正在彩排的湖南卫视、芒果TV《歌手2025》录制现场。“节目中有哪些台湾元素?”“制作环节有没有台湾音乐人参与?”记者们纷纷向制片人张丹阳提问。张丹阳介绍,此前的《声生不息·宝岛季》和今年的《歌手2025》节目中,都有多位台湾歌手和音乐人加盟,“流行金曲里,有两岸年轻人共同的音乐记忆和文化基因。”

三湘大地上蓬勃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引起采访团成员的浓厚兴趣。

“正极材料是什么?”“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如何?”在位于长沙湘江新区的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采访团一行参观了企业的展厅和实验室。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一家由德国化工企业巴斯夫和中国民营企业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如今已成长为正极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

在衡阳县船山时间谷钟表产业园,采访团一行被一件件精美展品吸引,也给现代化智能生产线点赞。在衡阳县梅花村,村党总支书记刘准介绍,当地开展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已近10年,“台湾的农业机械化、农村垃圾分类以及研学、民宿运营等经验,我们都学习借鉴过。”

从同仇敌忾的抗战记忆到蓬勃发展的现代产业,从传承千年文脉的桃花源到文化与科技融合实践……此次湖南之行,两岸媒体人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中汲取力量,在相通的文脉传承中深化认同,也在发展的共鸣中凝聚共识。



责编:傅莹莹

来源:人民日报

要闻
视频
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